中国教育迎来了 第三代教育升级
核心素养 成为未来教育的风向标
教育从过去传递的知识教育,到琴棋书画的素质教育,再到现在的核心素养教育,从课程改革与新课标的基础一直到中高考及学生评价的风向标,不断出现关于核心素养的探讨与剖析。
而2018年课改所提出的“学科核心素养”,更将核心素养中,学生的必备品格及关键能力进行了详细的定义。
许多家长们也开始关注:
新课改会带给孩子什么影响 ?
教育者课堂经历了什么改变 ?
面对未来的教育我们该做出什么改变 ?
2016年,中国核心素养发布。
这项历时3年的研究成果,提出了三大领域、六个指标的中国学生核心素养体系总框架。以科学性、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,以培养“全面发展的人”为核心,分为文化基础、自主发展、社会参与三个方面。
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、科学精神、学会学习、健康生活、责任担当、实践创新六大素养。
2018年1月,教育部首次提出"学科核心素养"。
是在核心素养整体筐架下,基于学科制定出三维教学目标。(如下图 )
三维目标,是一个目标的三个方面的整合,可以准确地表示为在基本知识与技能下,在学科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方法、获取知识形成能力,培养情感、态度、价值观三体合一。
伴随着这项教育政策的颁布,如何推动课堂教学实现转型,将核心素养内化为学生素质,就成为了学科教学的重要问题。
许多中小学也开始纷纷进行教学课堂的研究
下面我们来看一道小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试题范例:
《只要一个地球》人教版语文(六年级)
学科核心素养教学目标
知识与技能
—学会10个生字,正确读写“遥望、晶莹、资源、矿物、和蔼可亲”等词语;
—理解课文,理解地球的有关知识,认识地球资源的现状,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、迫切性。
过程与方法
—启发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思考问题,谈谈如何保护地球。
情感态度与价值观
—将感受化为行动,为地球家园更好的明天尽自己的一份力量。
由试题我们可以看到,学科核心素养与过去的学习方式出现了重大的变化。
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崔允漷博士特别指出:学科核心素养教学是促进深度学习的发生。并将课堂的转型做了详细的说明。
• 学生:由容器转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
• 教师:由传授转为引导、促进学习
• 教学目标:课本的标准答案转为学以致用的社会能力
• 教学内容:无需理解的信息转为真实情境问题解决的任务
• 教学方式:单一的学习路径转为学生高投入、高认知、高表现的个人化学习
• 评价方式:对错结果转为真实情境问题的任务表现及反思
这些都将意味着,过去在小学阶段提早预备、提前学刷题、机械式记忆等传统应试下的教育思维,无法应付未来课堂上的转型。
如果说人生是一次长跑,很多孩子多学早学了许多知识,奠定了竞争优势,看似跑在了前面。但我们更需要关注的是,一旦起跑后,孩子是否有足够的能量跑到终点。
试想未来的情境,人们掌握新知识(信息)和新技能的速度会越来越快,知识(信息)的获取越来越简易。
当孩子接收到了,却看不懂、说不明白、记不起来、找不到关系、分辨不出来,那我们如何期望孩子能够运用知识(信息)有效地解决真实情境?
美国杰出的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在1959年提出的“智力三维结构”SOI理论,思维过程包含认知、记忆、评价、聚敛、发散五大思维操作方式,相对应人的理解力、记忆力、判断力、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。这五大思维能力对应到与知识(信息)的关系,都与学习息息相关。
1. 理解能力=吸收知识的能力
与学业的关系:决定学习新信息的速度
2. 记忆能力=存储知识的能力
与学业的关系:保存信息成果,找到方法记忆
3. 判断能力=探究知识的能力
与学业的关系:对于信息进行选择、比较、鉴别、决策
4. 解决问题的能力=运用知识的能力
与学业的关系:将已知的信息归纳、总结、推理找到答案
5. 创造能力=应用知识的能力
与学业的关系:将信息产生多样化结果
思维能力是启动学科素养目标的引擎
未来的教育趋势对孩子培养的目标,不仅是对知识态度提出要求,更要孩子们拥有主动学习、会学习的意愿,并能掌握科学的学习过程和方法,学会对各种知识进行理性思维、批判质疑、勇于探究,才能发掘自身潜力,实现终身学习,从而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。
素养教育在知识反思、分辨、运用的能力方面,都对学生个人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,孩子自身的思维能力是重中之重,基础中的基础!对的教育是培养孩子拥有面对未来世界的力量。拥有运用知识的能力,而非拥有知识本身。